Sunday, March 27, 2011

英華家牧函 主曆2011年3月27日

各位英華家的成員主內平安:

    我們怎知一個人是否愛顧其家人的呢?只要看見他願意竭盡所能地幫助自己的家人得享愉快的生活,我們大概可以肯定他對家庭真是有一份切實的關注了。除了透過金錢、時間、生活條件等等的因素來作出考慮,我們還可以採取甚麼方式來分辨一個人是否關心其家人的?聖經如何教導我們關心家人的福祉?

    聖經以非常受用的方式提到愛護家人的落實,保羅勉勵提摩太在推舉教會領袖時,必須注意當事人是否曉得好好照管自己的兒女,並且幫助他們在上帝面前活出敬虔度日的樣式,否則,有關的人選便不配管理教會的服侍(提前33-4)。事實上,這項明確要求除了適用於推選教會領袖的實施外,也適合用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愛顧其家人的。保羅在(提前32)也指出,信徒是否曉得在家庭中流露出討主喜悅的表現來,並且藉以影響其兒女活出端莊的生活,也是值得關注的重點。還有,保羅在論及美滿家庭生活的課題時,他除了提到夫婦關係的重要性,他更著意地指出,惟有相關的信徒夫婦曉得同心愛護別人及接待別人,他們的兒女才更容易在人際關係得享美好的發展。請問,聖經所作出的教導豈不和近代所鼓吹的重點是相當吻合的嗎?特別在過去的十多廿年間,當社會上開始著重「情緒智商」EQ的課題,重視人際關係的建立,這豈不和聖經的教導有相當的配合嗎?是的,一個溫馨的家庭乃由美滿的夫婦關係作為基礎的,當有關的夫婦也曉得多與別人分享上帝的慈愛,他們的孩子才更容易在成長的過程中活出一種健康和積極的人生來,他們也有力量抵抗俗世洪流的衝激,繼續走在討上帝喜悅的道路中。

    假如英華家能夠有更多信徒的家庭可以擁有上述的高尚質素,教會不但在考慮推舉領袖的事上很容易配合長遠的發展需要,英華家勢必更容易把「教會是永生上帝的家」這份寶貴的特質活顯出來,英華家也可以藉此吸引許多渴望尋找真愛的朋友,願意進到我們當中分享上帝的慈愛和恩典了。正所謂:「有麝自然香」,只要我們的家庭和所愛之屬靈的家 - 英華堂,均能流露出這份滿有上帝慈愛的特質,我們一定更容易和別人分享寶貴的福音信息了。試想想,當有更多親友因為受著我們的美滿家庭見證所感染,願意懷著一份較為開放的態度來聆聽聖經真理的教導,「大手佈道」期望達成的事奉目標,又怎可能是甚麼困難的事情呢?

     
愛護有加!愛護有家!
                                      中華基督教會英華堂
       鄭以心牧師
主曆2011327

慎防陷入虛擬世界的傷害中


                     鄭以心牧師

    作為活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世代的人,彷彿感到虛擬世界成了真實生活的一部份,甚至有事奉者倡議,應當善用各種資訊平台或網絡來達成牧養及造就生命的目標。到底,事實是否真是如此呢?會否虛擬世界亦可能為我們帶來傷害呢?

    或許,讓我們嘗試從虛擬世界的基本取向來作出反思。所謂「虛擬世界」,當然具備了「虛擬」的特色,參與其間溝通的人不但無須以百分百真確的態度來作出表達之外,縱使所提供的資料是不真確的,提供者也不必為此負起任何責任似的。事實上,若從接收資訊者的角度來看,參與虛擬世界溝通的人也不會對眼前的資料採取「照單全收」的想法。換言之,不論在虛擬世界的發放資訊者,還是在其間扮演接收者的人士,均不會以一份完全真誠的態度來彼此相待的。試問,若以這種前題進行所謂生命建立的目標,豈不是叫人感到相當憂心的事嗎?

    只可惜,活在現今的人們,一方面不打算以誠信的準備來進入虛擬世界,卻又期望從虛擬世界中尋得所需的幫助,難怪不少人會在虛擬世界中,容易換來十分沮喪的經歷。事實是很明顯的,既然在虛擬世界中作出任何表達,也好像無須負上責任一般,若要別人在這種資訊近乎泛濫的情況下用心閱讀所要發出的信息,怎能不採取較為嘩眾取寵或過分一點的方式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呢?假如有信徒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所謂相交,甚至期望達成深層次的交通,有時難免會被一些看似是過分了的表達所傷害。最可惜的,還在於這種虛擬的表達方式,往往是缺乏足夠背景資料作為參考,再加上在虛擬世界習慣使用一些零散的語句,若再滲雜一些不合宜的所謂「潮語」的影響,很容易便令接受者感到不快了。只要有關的資訊真的牽動了接收信息者的情緒,當事人便會以一種相當認真的態度來作出回應了。為了在虛擬世界中令對方留意有關的回應,感到受傷害的一方很容易便會以一種措詞較為強烈的方式作出表達。若這種較具火藥味的溝通氣氛引起網上的「路人甲」或「路人乙」等也加入討論,只要有人在不經意間採取了所謂「說三道四」的方式來評論有關事件,甚或為某一方作出抱打不平的行動,很容易便使這場誤會變得更為複雜。只可惜,在虛擬世界進行溝通的持分者往往不喜歡採取直接面談的方式嘗試把問題澄清,這便導致涉及的各方容易陷入極大的傷害。

    筆者並不反對善用現今的資訊科技和別人進行聯系,然而,若真要達成生命的建立和深化彼此間的關係,當事人便需要正視彼此作出確實接觸的重要性。特別在虛擬世界的溝通出現了誤會,當事人更該在第一時間內,主動和有關的方面好好坐下來進行坦誠的溝通,問題才不致帶進更深的傷害。事實上,當聖經教導信徒應當重視彼此的溝通和建立時,聖經乃是鼓勵信徒應當以具體的生命接觸來表達目標的。正如保羅,不論他的事奉是多麼忙碌的,他仍然爭取機會多與信徒接觸,好和他們共享靈裡的喜樂(徒1427-28),這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指引。

勿忘爭取機會領家人歸主

                          黃區淑琴堂委

天災頻頻,帶來的是人心惶惶。有人惡攪些甚麼,社會上便出現搶購甚麼的浪潮。亦有人索性及時行樂,不理會四週所發生的事情。對我來說,這些現象又有甚麼意義呢?上主日葉先生提及年青人向他所作出的提問:「為何上帝會容許這些災難發生呢?」年輕時的我也曾提出類似的問題,現在的我只會問的:「我可以做些甚麼呢?」

十一年前當我和柏堅要作出決定,是繼續留在外地呢?還是返回香港生活呢?我和丈夫都清楚知道要回家去的,因為我們二人分別是家裏唯一信主的成員。十一年後的今天,感謝主!不是從我們那裡聽聞講福音的姐姐和妹妹已經分刷成了屬於主的孩子。去年我的奶奶也在病榻中跟從她們一起向主祈禱。內心為此湧出無比的興奮來。回家途中不斷地高唱哈利路亞;柏堅的姐姐也開始參加教會的慕道班。可惜的是,我在禱告中常常記念並送她福音書籍的媽媽、偶然也會間接和她討論信仰的母親,卻越來越變得心硬似的。由以前間中也會涉足教會的特別活動,到現在聽起教會二個字便作出掉頭離開的表示。「我該怎麼辦呢?」

災難發生了,普羅大眾能夠做的便是祈求所信的主保佑家人平安。人真是需要盼望的。在我的人生中也曾遇上困難。當面對經濟困難時,便祈求主及時的供應。在愛兒面對生死的一線間,我只能禱告:「上帝啊!請眷顧這年幼的。」面對婚姻問題時,我能做到的也是祈禱。面對家人患病,除了更多探望外,可做的也是祈禱。「……心裡愁苦、就痛痛哭泣、祈禱耶和華。」(撒上1:10)
在平靜安穩的日子中,我忘記了持之以恆地為媽媽禱告。愛兒要考試了,便先為他禱告。搬家了,求上帝為我預備合適的居所。想及自己的將來,祈求主給我清晰的指示。這一切一切都放在我的跟前,早已忘記了十一年前主要我回家的使命似的。上主日講道的信息提及人有時是要藉著天災人禍的環境,才會想起轉向上帝,人才懂得尋求祂、親近祂。我不願意母親在患難時才曉得尋找上帝,這刻我清楚領受了聖靈的提醒,應當天天為著母親好好禱告。「……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4:6)

願我們一起懇切地為著還未信的家人禱告。

「……常常禱告,不可灰心。」(18:1)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7:8)

Sunday, March 20, 2011

英華家牧函 主曆2011年3月20日

各位英華家的成員主內平安:

    在活出信心的實踐上,各位的表現如何?我們是否致力引導家人在生命中活出敬畏  上帝的樣式來呢?面對這種毫不容易作出回答的提問,恐怕沒有誰可以在短時間內給予準確的回答。上帝卻在(箴226)勉勵我們:「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若我們不曉得在還有機會教導的時刻,便好好幫助家庭成員走在討上帝喜悅的道路中,他們是極有可能在漫不經意間,便隨從了俗世洪流的方向走,逐漸遠離了上帝的心意。特別當孩子尚屬年幼,若不曉得幫助他們把信仰融匯在生活中,單單在主日才鼓勵他們正視屬靈的事,那是不足夠的。各位不妨想想,若小孩子只曉得在主日才想起      上帝的事情,在其餘的日子中,他們只顧浸淫在世俗的想法,他們能夠建立起一種敬虔的生命來嗎?

    按照事實顯示,不少作父母的,往往把大部份的心神用來幫助孩子掌握智力方面的發展,彷彿只要孩子能夠在學業上獲取卓越的成績,這便代表孩子將會有美好的將來一般。無可否認,能夠在學業上有突出的成就,真是值得高興的事。然而,若因此便輕忽了引導他們在生命品格上,甚至在靈命上經歷美好的成長,那豈不是十分可惜的事嗎?若有基督徒父母誤以為只要孩子有機會出席教會聚會,那便足夠,恐怕這是十分不正確的想法了。正如作學生的,若只曉得作出上學的行動,父母卻沒有關心他在家中的溫習如何,這位學生能在考試中獲取理想的成績嗎?按照原文的含意,(箴226)的「教導」是指到把孩子完全奉獻給上帝的意思。意即,只要作父母的曉得致力幫助孩子活出一種完全為上帝而活的生命,當孩子長大之後,他便可以繼續走在討上帝喜悅的道路中。若真要達成這樣的目標,父母怎能不在主日的聚會之外,還該定意爭取更多機會幫助孩子活出敬畏上帝的生活樣式來嗎?若真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基督徒的家庭除了應當加倍重視家庭崇拜的實踐外,父母還該關心孩子在主日的聚會中學到哪些屬靈的功課。只要父母曉得利用日常的生活,用心引導孩子把所學習的聖經教導逐一實行出來,孩子不但有機會更明白敬畏上帝的生命是怎樣一回事,父母也不用害怕孩子會容易受到世上歪風影響,孩子也不會作出叫上帝和叫家人感到痛心的行為。

    甚麼才是美滿家庭生活的寶貴資產?豈不是一顆單純敬畏上帝的心志嗎?

     
引導家人!活出信仰!
                                      中華基督教會英華堂
       鄭以心牧師
主曆2011320

準時是一種美德、提早更是一樁美事


                    鄭以心牧師

    不論在甚麼場合,「遲到」總是一件不能被接受的事。更何況在教會的場景,真是與聖經所著重的「愛惜光陰」真理(弗516)不合的。為了讓信徒更明白有關的事實,讓我們嘗試從確實的計算方式來瞭解一下其中的弊處。在教會生活中,不論是舉辦聚會,還是進行型型種種的會議,所涉及的人數一定不會是太少的。讓我們以一個規模較小的會議為例吧,相信最少也有五、六位成員的。假如其中有一位成員真是遲到了,到底其他成員應否等待他到達之後才正式開會呢?若這是眾人願意認同的選擇,又假設該位仁兄只是遲到了十分鐘,這不但表示有關的會議需要遲了十分鐘才開始,可是,從整體會議的角度看,所浪費的時間卻是五、六十分鐘之多呢!因為減除遲到的一位不計,若有五位成員等待,每人十分鐘,總共豈不是浪費了接近一小時嗎?若予會的人數更多,所浪費的時間豈不變得更為驚人嗎?難怪有意見認為,準時不但是一種美德,更是善用資源的生活方式。深願英華家的成員能夠擁有準時的美德,好藉此為主耶穌作更美好的見證。

    另一樁比準時還要美好的表現,相信是「提早」莫屬了。可能有人會問,若參加聚會的人可以提早一點到達,教會又可以省回多少時間呢?答案是「沒有」甚麼?遲到可以構成時間上的浪費,為何「早到」卻不能為教會積聚到多一點時間呢?原因是十分簡單的,因為不論予會者提到多少到達,有關的聚會仍須在預期的時間舉行的,對於教會的行事運作來說,怎會因為有人早到而多得一些時間呢?話雖如此,提早的行動卻可以為聚會的質素帶來非常正面之裨益。試想想,若教會所有聚會皆可以準時開始的,參加者豈不更容易擺脫那份因為要等待遲到者所引起的煩燥感受嗎?在一種順暢的氣氛下舉行聚會,豈不更容易獲得理想的效益嗎?況且,早到的成員更可以因為有足夠的安靜和準備作為配合,他們便更容易從聚會中獲益了。只要有多一些成員能夠在聚會中享受到主的賜福,這種高質素的聚會怎能不更容易吸引人來參加呢?還有一點,若聚會的負責人可以在聚會開始時清楚宣告:「我們除了會準時開始外,我們更預備好提早結束的」相信這樣的一種承諾,必定會令參加者更容易投入在聚會中,因為參加者清楚知道,他們將有充裕的時間安排下一項事情。當他們能夠有這份毫無後顧之憂的感覺,並且懷著欣喜的心情參與聚會,除了聚會的氣氛會變得更理想外,相信聚會預期達成的目標一定更容易成為事實。換言之,由於「早到」能夠提升質素,怎能不是美事呢?深願英華家的成員曉得建立早到習慣,好為主耶穌加強見證的效益。

    若我們也樂意看見「準時的美德」及「提早的好事」成為英華家的優美氣質,我們便首先要由自己做起。不論參予哪類型的聚會或會議,我們也當以早到五分鐘作為目標。只要有更多英華家的成員願意這樣做,相信除了在進行大手佈道的服侍上更容易看見果效外,英華家的整體發展也必更蒙上帝賜福的,因為當我們曉得在這些看似是小事的環節上忠心,上帝怎會不把更美好的福氣賞賜給我們?

天天與上帝同行


黃區淑蓮堂委

時間飛逝,我在英華家已有六年的時間了! 

上帝的安排實在是奇妙!我是被一位舊同學邀請參加一個 “Find the way” 佈道會而被感動返教會的。由於我其中一位妹妹是參加「英華堂」的,所以順理成章地便跟隨她一同來到英華家。我於20053月底第一次參加崇拜的,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聖靈便提醒我要參加洗禮班。當時我不禁反問自己是否太快呢 ?  想不到在該年的12月便接受了聖洗禮。回想這實在是上帝的美意! 

「祂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臺,是我的避難所。」(撒下 22:3)
上帝的預備……使我在患難中得平安及喜樂。「你們不要憂愁,因靠耶和華可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 ( 8:10)

還記得初來到教會時,遇見一位幹事忙碌工作時,我總會向她問候一下,她每次都會帶著親切的笑容對我說﹕「為上帝工作是一件快樂的事!」我把她的笑容和說話常常記在心中,這亦令我想到,「事奉是一件快樂的事,我都應該在其中有份的!」 感謝上帝帶領我能在短時間內接受洗禮,又給渺小的我有參與事奉的機會!

在參與事奉的路上,我起初總帶著戰戰兢兢的心情。自覺聖經知識不足,當中也有不少感到乏力的時刻。感謝上帝給我身邊有愛我的家人、不同的小天使以及各弟兄姊妹的支持。亦給我接受不同的裝備,使我有力量承擔事奉的責任。

想起過去幾年,由於健康狀況不理想,無論日常生活、事奉或工作方面,都有不少的不方便的時候。直到去年底我於放下自己想法,靠著上帝接受了手術。過程當中所獲得的平安是以前從未想像過的,上帝的恩典實在夠我用!「主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10:10)這經節提醒我應當用信心依靠上帝。數月前曾與一位教會執事傾談,談到我這經歷,她提醒我感恩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天天與上帝同行」,不要把焦點放在個別的事情上,而是要活在基督裡。這真是個十分好的提醒,也令我越發感覺每天靈修的重要。求上帝給我常常有一顆謙卑渴慕主話語的心,能真正活出基督的式樣來,阿們!

感謝上帝愛顧我們每一個人!我們也該愛護身邊的人,「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4:19) 詩歌「恩典太美麗」的歌詞也給我一份極大的鼓勵:「終生愛神,傾心傾意愛別人,才覺生命沒有枉費!」

黃克勤牧師上週講道時說,我們所有的「好」行為應該是 “Not only GOOD but CHARMING” (不單只是「好」的,還該是有吸引力的)。深願弟兄姊妹也能實踐「天天與上帝同行」的真理,並且帶著基督的香氣,吸引更多未信主的親友也來一起分享上帝的恩典,阿們!

Monday, March 14, 2011

英華家牧函 主曆2011年3月13日

各位英華家的成員主內平安:

    近期有機會接觸到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說話,很想和各位一同分享:「無須付出使費的善行 說好話」是的,每當想及善行或幫助人的課題時,難免會從自己有沒有經濟能力這個角度來作出考慮的,彷彿只有較為富有的人士才可以作出參與。想不到,竟然有人提醒,只要我們曉得多說好話,那已經是一種善行了。

    不知道英華家的成員是否有說好話的習慣呢?假如在面對這樣的提問時,我們頃刻間不知該怎樣回答,這已經顯示我們需要在多說好話的事上好好留意了。意即,若我們已經習慣以說好話的表現來與人相處的,我們很自然便可以對提問作出正面的回答了,正如有人在我們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詢問我們是否有每天梳洗的習慣,我們一定很容易便可以作出回答的。萬一,我們之所以未能對這項提問給與即時的回答,是由於甚少有人會這樣詢問我們,導致我們一時間不曉得以恰當的回應來作出表示,這仍然顯示,說好話是一件值得我們多加努力的事情了。只要我們願意在說好話的實踐上多花努力,這個世界一定會變得更美好的。

    作為信徒,我們當然知道上帝的話語遠比蜂房下滴的蜜糖還要甘甜了(詩1910)。因此,若我們真願意在說好話的實踐上更見果效,我們便該多向人分享聖經的話語。若我們真願意這樣做,我們便需要在背誦金句的操練上作出努力,正如一位學生,若他在平日沒有把成語牢記在心,他怎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多運用成語來作為表達呢?同樣的道理,若我們曉得用心把美好的金句銘記心中,我們便可以輕易地藉著上帝的聖言給別人帶來幫助了。縱使每週只能背誦一節聖經,經過一年的努力之後,我們已經可以有五十二句金句可以自由運用。只要我們曉得在背誦金句的操練上持之以恆地幹下去,我們一定能夠常常口出恩言的。

    還有一點是萬萬不容被忽略的,當我們習慣以口出恩言的表現來與人相處,我們一定更容易在為主作見證的服侍上結出美好果效來,因為透過這種令人羨慕的表現,我們的親友、同事等,一定更樂意聆聽我們的分享。只要我們能有多一點分享福音的機會,聖靈便更容易在他們的心中施行改變生命的善工。深願英華家的成員曉得在說好話的事情上多作出實踐,這樣,大手佈道的目標將不難達成。

     
口出恩言!造就別人!

                                      中華基督教會英華堂
       鄭以心牧師
主曆2011313

Sunday, March 13, 2011

為何要加倍努力邀請親友參加教會聚會?

鄭以心牧師

    魔鬼會用盡一切方法,務求攔阻更多人分享救恩的好處。其中一種相當湊效的措施,是令人們對信仰產生誤解和偏見,只要人們對基督教信仰因此有一種較為負面的感覺,他們便沒有興趣繼續瞭解福音和他們的關係了。這樣,他們便沒有機會作出相信耶穌為救主的行動。若我們不願意看見魔鬼的惡謀得逞,我們便需要加倍努力地邀請親友出席教會的聚會。正所謂「事實勝於雄辯」,不論所涉及的爭議是多麼繁複的,單單透過唇舌的比拼,真是不容易分出高下的。相反,若有機會讓親友和美好的救恩多有接觸的機會,他們才更容易作出正確的決定。

曾經聽過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話說有一位相當具辯才的無神論者,為了阻止福音的傳播,他便舉辦了一個「沒有神存在」的辯論擂台。由於這位仁兄的知識真是相當淵博,再加上他曾在不同的辯論比賽中獲獎,導致沒有太多信徒敢和他比拼。就算偶爾有些信徒願意懷著殉道般的心情作出嘗試,也被這人的質詢轟得體無完膚。正當這位仁兄在台上擺出一副長勝將軍的嘴臉時,沒想到,一位老態龍鍾的婆婆竟然同破舊的餸籃登到台上去。不論這位無神論者的氣焰是何等的高漲,畢竟也要給這位長者一點面子。他便懷著恭敬的態度詢問婆婆的來意。婆婆淡然地表示,既然這是個辯論擂台,她當然是為了回應挑戰而來的。無神論者在得悉婆婆的來意後,便毫不客氣地採取主動搶攻的方式,一口氣把看似數不完的理據陳述,務求令致婆婆感到難堪,好作出知難而退的行動來。沒想到,婆婆除了以一份平靜的態度讓無神論者盡情發揮外,她還施施然從餸籃中取出一個橘子來吃。當這個無神論者表達完他的見解後,婆婆便反問,除了考慮理性的論據外,可否也以切身的經歷來進行討論。由於無神論者對自己的表現是胸有成竹的,他便同意婆婆採取她認為適合的方法來作為抗辯。婆婆聽過無神論者的回答後,她便繼續慢慢享受橘子的味道。這令無神論者感到頗為困惑。就在這時,婆婆便問道:「這個橘子的味道如何?是甜的呢?還是酸的呢?」無神論者立即表示,這個擂台不是為了品評食物而設的……婆婆卻繼續說:「你既然沒有嚐過這橘子,你當然不知道味道如何了。同樣的道理,你未曾和神有過生命上的接觸,你怎知祂是美善的?我嘛,我已經相信真神超過七十多年了,我不但知道祂是真實可信的,並且祂對我的引領遠比這個橘子還要甜得多呢!」……面對婆婆這種確實的回答,這位無神論者真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在場的人則為婆婆的表現鼓掌……

    是的,也許我們所邀請的親友,只可以一兩次出席英華家的聚會。畢竟,當他們有機會具體地和美善的福音接觸,並且也可以和英華家的成員有近距離的溝通,說不定透過這種切實體會的方式,聖靈會在他們心中施行奇妙的啟迪作為,讓他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去向。假如有一位親友因為有機會和英華家接觸,進而對基督教的信仰產生一份積極的回應,這豈不是值得我們加倍努力實踐的服侍嗎?來吧!讓我們繼續熱烈邀請更多親友參加聚會,好配合大手佈道的目標。

Sunday, March 6, 2011

英華家牧函 主曆2011年3月6日


各位英華家的成員主內平安:

    感謝主,隨著兩位孫兒順利開展他們的人生旅程,我和師母不禁在人生的輩份上有所提升。轉眼間,我們已經當上祖父祖母超過一季的日子了。其間,除了忙於聖誕節、新年、農曆年等的活動外,我和師母竟然再次主動關心和嬰孩有關的物品。作為祖父母,當然樂意為孫兒預備禮物和應節的物品。生活除了因為這股新的的驅使力變得頗為忙碌之外,我們對於屬靈的課題亦有了新的一番體會。

    作為牧者,不時從信徒口中得悉,他們之所以在每天靈修的生活上顯得較為鬆散和乏力,除了因為生活的擔子實在是沉重之外,他們更因為在進行靈修的實踐時,沒有甚麼明顯的屬靈得著,導致缺少繼續落實靈修生活的動力。作為現代人,對於這種較為攻利的想法,真是很容易理解的事。可是,各位可曾考慮過,在權衡靈修生活的實況時,我們也可以多點從天父的內心感受來作出反思的呢?

    當我和師母有機會細看和孫兒們一起拍攝的照片時,我們不禁發現自己的笑容真是比以往的照片燦爛得多。不用別人多說,我們皆清楚知道到那份歡愉的感受,真是一種油然而生的反應。是的,每當我們有機會褓抱兒子的兒子時,那份莫名的喜悅便很自然地從我們的心中湧上了臉容來。每當我們有機會和孫兒們接觸,我們的內心就是那麼快慰的。若從實際效益的角度來說,恐怕不容易從中發現甚麼具體的成果。然而,若從生命交融的層面來看,除了我們作為祖父祖母的會因此感到十分之雀躍外,孫兒們也因為多有機會和我們作出接觸,慢慢建立起一份親密的關係來。是的,縱使我們在每天的靈修生活中,好像不容易發現有甚麼具體的或實質的屬靈得著一般。然而,慈愛的天父已經因為我們曉得主動地和祂作出接觸,祂已經感到十分的快慰。況且,我們和天父的關係亦在這種默默的相處中,變得更為深厚和更為穩固。請問,這份得著豈不成了更為珍貴的經歷嗎?

    透過和孫兒的相處,我和師母除了對生命的體會有了進深一層的掌握外,也令我們對靈命成長的課題有了一番新的經歷。深願英華家的成員也曉得從生命共融的角度來理解每天靈修生活的意義,好叫我們曉得每天更主動地和天父接觸,讓祂的心感到加倍欣慰,我們的生命亦因為有天父同行,變得更充實和更美好!

     
投向天父!激起美好!
                                      中華基督教會英華堂
       鄭以心牧師
主曆201136

各位有為家人預備足夠的關注嗎?


鄭以心牧師

    家庭是否美滿,該以甚麼基準作為考慮呢?是點算他們有多少物資?是分析有關家庭能夠進行多少次外遊嗎?……到底,怎樣的一個家庭才算是美滿的呢?

    其中一點值得注意的,在乎家人之間能否有一份美好的支持和關注表現。意即,縱然有關的家庭所有的收入不一定豐裕,若家人之間能夠有一份緊密的支持和關注,這個家庭便可以流露出一份令人羨慕的表現來。反過來說,不論一個家庭擁有怎樣出眾的生活條件,若家人與家人之間的關係是疏離的、屬冷漠的,恐怕這個家庭的成員所能經歷的,不可能是一份快樂的生活體驗了。換言之,我們有否為家人提供到足夠的關注和支持,真是構成一件十分重要和逼切的事情了。

    若要為家人提供到足夠的關注,我們便該留意自己和家人相處時,有一份怎樣的表現了。意即,我們經常以一份怎樣的姿態和家人相處,真是不容被低估的。誠如近日出現不穩局勢的北非國家利比亞之新聞報道,有專家透過其領袖卡達菲的身體語言,分析當地的前途如何。由於家庭是我們習慣作出卸甲行動的地方,導致我們很容易用一種較為隨便的態度與家人相處。可是,這種較為輕忽的表現卻容易引致對方感到不滿。難怪中國人在彙集了悠長的經驗之後建議,若夫婦要活得暢快,千萬不要忘記「相敬如賓」的道理。是的,單就視線的考慮,若我們曉得在和家人說話時,把目光更專注地投放在他們身上,我們便更容易和家人建立起緊密的關係來。試想想,若父母樂意為著聆聽子女的分享,暫時把手上的忙碌放下,並且全神貫注地細聽孩子的心聲,孩子豈不更容易在建立自信心的課題上結出果效來嗎?就算全世界也不願意聆聽他的表達,父母已經透過身體語言給孩子作出鼓舞,他便可以放膽在人生路上作出嘗試,他亦因此更容易獲得成功。

    除了應當透過視線的投放方式表達對家人的關注外,我們也可以透過所謂「深度聆聽」的方式向家人表達支持。所謂「深度聆聽」,乃是指到我們願意透過家人的分享,進而明白他的內心感受,並且按照家人的確實需要給他們送上該有的支援。正如家人在回家時提到,他在學校或工作的地點有不愉快的經歷,若我們曉得循著這樣的分享,進深瞭解導致他們感到不快的原因,我們便更容易給他們預備適切的關注了。試想想,縱使我們所作的,無法在短時間內協助他們把問題徹底化解,我們所表達的支持,已經成了他們非常重要的幫助,促使他們願意繼續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只要我們曉得這樣做,我們的家庭生活不但會因此變得更為美滿,我們所愛的家人也必更容易跨過他們所要面對的種種考驗。

    讓我們記著,我們是否為家人備有足夠的關注和支持,確實的衡量方法並不在乎我們的自觀感受如何,乃是從我們家人的獲益那個角度來作出評檢的。來吧!讓我們靠著主把更多的視線;並且把更具深度的聆聽送給家人作為禮物吧!